能看见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一篇优秀的观后感,离不开内容简介、发表评论、抒写感受这几步。我们今天要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的文章,建议您马上收藏此页面以便再次查看!...

活动范文 > 活动范文 > 导航 >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十五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

2024-08-03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十五篇)。

能看见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一篇优秀的观后感,离不开内容简介、发表评论、抒写感受这几步。我们今天要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的文章,建议您马上收藏此页面以便再次查看!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两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其他人读到这个故事时,只称赞诸葛亮的机智和勇敢,但谁会想到从司马懿的角度去思考。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

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没有百分之百的保证,他决不会冒险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

相反,有些人敢于投资。这种人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宁愿赔钱去争取。这种人要么跌入人生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敢于冒险。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

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我每一天看电视最爱看什么呢最喜欢什么呢说出来可能大家也是喜欢的,音乐、小品、相声、电视剧但是,近一年多时间以来,我却十分喜欢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电视了,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人物”最让我期盼的还是“百家讲坛”了,差不多天天关注。

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纪连海的正说鳌拜、孙立群讲李斯、阎崇年谈清史、马瑞芳说聊斋、刘心武新解《红楼梦》、于丹的《论语》心得、隋丽娟的说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无法一一列举。

而我看了这么多专家教授的论述评说,心里除了崇拜,那就是还有一点点心得,唉,实在是羞于写出,我明白我看了这么多,有些也没有完全看懂。

三国时代,那但是人才辈出,刘备作为汉室后代,三国演义小说将他做为正方写,曹操、孙权相对就以反方呈现,但是纵观三国,留给后人钦慕的还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却被后人视为奸雄,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篡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是这么的评价,让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后人憎恨,之后在20世纪,鲁迅提出了对曹操的看法,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鲁迅,直到这天,人们才从《史记》、《后汉书》,得知一个真实的曹操,他也有温清的一面,他也有宽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诚的一面,这些在《三国演义》中也能看出来,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读史记,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感情,不管是为财而爱,还是为貌而爱,总之这在那个封建社会已是难能可贵的情感了,“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独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郎!”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间唯有真情让人感动。

再看万人憎恶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坏人吗有人说她丧权辱国、贪恋政权,凶狠毒辣,但是又有几个皇帝皇后是不杀人的,凡有统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总是被人欺负,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处于鼎盛之势,总要经历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我并不是很厌恶这个人,还有些佩服她的潜力和勇气。慈嬉如果少听政一些时间,也许这个皇太后就不会这么被万人唾骂,清朝后期,本就是列强兴起,在道光年间,已经受到外国的侵略了,这就是著名的“片战争”何况再过几十年,咸丰帝同治帝的无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这么一个女子驾驭,是中国男人的嫉妒还是自认为没尊严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斋志异》,多数人是读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书都是这样的,读不懂,如今听了这些专家的上课,也懂了好多,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乱七八糟的鬼怪,但是他们却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花妖、鬼、狐狸精对人是又恨又爱,可叹可敬,还有好多写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上的不同际遇,却是最让人佩服的,“女扮男装,懒汉致富、刺贪刺虐、独撑家业、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却至今伤怀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让人听的荡气回肠,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泪下。

《红楼梦》,我读了好多次,翻阅数次,也还象个盲人一样,看了红学家的谈红楼,说红楼梦中的男人和女人,让人不能只说男人有多乱,让人不能只说女人有多可怜,更让人不能只说女儿有多纯洁,最近买了新解红楼梦,明白了很多红学知识,秦可卿的来龙去脉,原型还是一个废太子的女儿,在清朝也是一个格格了,谜!谜!只能还是谜,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一想到泼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闻就是她王熙凤,一想到纤尘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里埋就是她薛宝钗,一想到豁达奔放就是她史湘云,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贾探春,贾宝玉是男儿中的女儿,难怪作者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人永远也百读不解、百读不厌。

没法一一说完这么多的感慨,但是最近又看了《红旗渠的故事》,虽说与“百家讲坛”原先设置的栏目有点跑题,但听了《红旗渠的故事》,我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家乡就有这种渠,父母在那个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马路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再看那些长长的流着河水的渠道,真让人不忍糟蹋,一块块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能够让它流芳传世的。

“百家讲坛”我还要继续观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书,永远也翻阅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大家探讨,我期盼着更多人不同的评论,我很喜欢,虽然在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后是重播,但我一向是把它放在首播时来欣赏的,虽然中午观看很疲倦,对于这时的我来说,下班回来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不睡午觉都是值得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

我今天看了百加讲坛,我的感受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读后启发了很多道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4

今日,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办理”的(1、2、3)篇,获益无量。在这里,我知道了司马懿的智慧过人、为人慎重、毫不大意,对待他人的耐性,打起仗来,毫不慌张,能仔细仔细地考虑,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善恭顺,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由于他干事仔细仔细,又上知地舆,下知地舆,所以不断升官,曾经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曾经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光十分会用兵,并且能猜想他人的主意,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方他的性情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并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居然能180度大转弯!能够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居然装做梦里杀人!工作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可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常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响,“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向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效果,让他人不敢接近他,这也充沛的表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5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咱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日子情绪,真是一本可贵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正人之道、结交之道、抱负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别离论述,用许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比如来诠释了《论语》的真理,那便是怎样样才干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高兴日子!

人生在世,面临日子、作业的种种不公,除了反省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咱们更多的是容纳,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恕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放言高论,胸襟无限大,许多工作天然小了”。面临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咱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平视之、冷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正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咱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端就去本着相等与理性的情绪尊重每一个人,略微留一点尺度,有一点境地,这一点十分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地,禅宗说这个人世最好的境地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便是说花一旦全开立刻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立刻就要残缺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便是你心里有所等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略微留一点尺度,放言高论。

总归,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动人肺腑,让人沉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恕,与搭档宽恕,与亲人宽恕,与日子中一切给予宽恕,耕种达观、旷达的处世情绪,我想收成的便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宽恕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地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6

篇一:百家讲坛读后感一个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免于父母之怀,父母亲辛辛苦苦抚养孩子,那父母亲死后服丧三年,很长吗?

孝道是一种美德,但有人说是吗?那是一种本能的爱!

一则故事:

从小就有一个小男孩在大树附近玩耍。这棵大树很高,硕果累累。那是一颗苹果树。每天,小男孩都聚在树的周围,有时摘苹果吃,有时睡在树下,有时摘树叶,有时拿着刀子和瓦片在树上雕刻和涂鸦,树很爱孩子,从不抱怨他,每天都和他一起玩耍。后来孩子长大了,好久不来了。

多年之后,他来了,大树问男孩:“你为什么不跟我玩了?”男孩充满了忧伤且冷漠的表情,说:

“我现在长大了,我不想和你玩了。我需要一些高级的玩具。”大树说:

“孩子,我也没什么高级的玩具。这样吧,你吧我身上的果子摘下来卖了,这样你就可以买玩具了。”男孩很高兴的拿着果子走了。

以后,每年水果成熟的时候,男孩都会摘水果,一年一次!

几年后,男孩长成了青年,又一次有来到了大树边,大树说:“你很久都没来玩了,这次愿意在这里玩会吗?”男孩说:

“我都要安家立业了,还哪有心思玩啊?我连自己住的房子都没有,也没钱盖。”大树说:

“你千万别不高兴啊!你吧我的树枝砍了就可以修房子了。”男孩很高兴地砍了树枝去修房子了。

又过了好多年,男孩来到树下,心事重重的说;“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了。但是这个世界的海洋太大了,我甚至没有船。我能走很远吗?”大树说:

“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就可以做船了。”男孩一下子就高兴了,砍了树干,做了只船就出海去了。

有过了很多年,大树只剩下就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孩子回来了,此时的孩子年纪也大了,大树对孩子说:“孩子啊,真对不起!我现在没有水果给你吃,也没有树干给你爬,所以你更不愿意和我一起玩。

”孩子说:“其实现在我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现在从世界上回来了。

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歇一歇。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大树听到后很高兴,好像又看见了孩子小的时候。

事实上,让我们想想。这实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生活。

对孩子的爱就像这棵大树。这是无私的,这一切,这是永远的,这是没有回报的!天下有多少父母为孩子耗尽了毕生的心血,而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这一片心呢?

篇二:百家讲坛读后感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如果我们真诚地交流,我们就会形成这个温暖的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尚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的小商贩,他们的不诚信相信你们也遇到过——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这不正是遭人唾弃的吗?正是在这件小事上,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诚实。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买苹果的故事。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但当他把自己埋在口袋里时,小贩从他已经打过**的苹果里拿出一个。

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又回来了。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反转。原来,小男孩发现小贩给了他1元多,就特地寄了回去。

这篇文章把小男孩和小贩作了比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小男孩的行为难道不正是我们认为无法企及和不愿做的正直吗?

事实上,诚实来自于你内心的选择,这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承诺,不追求名利。而是一个诚信的人。

我似乎看到了男孩的高大身材,元方明礼的真诚信肠和华歆不想对别人失去信信的表情。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诚交流的表现吗?

篇三:百家讲坛读后感《百家讲坛》是由河南省文化厅主管主办、传奇故事杂志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读历史为主旨,集知识性、品位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刊物。2008年,《百家讲坛》分为红、蓝两个版本出版。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7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议论纷纷,可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遍及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咱们中学前史教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群众欢迎必定有其优异之处,所以关于前史教师来说,学习、学习《百家讲坛》的利益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便是值得前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严重而期盼的心境,《百家讲坛》的学者充沛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招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前史教育中,悬念相同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进程、讲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招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爱好和探求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考虑和品尝。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前史教师学习的。所谓的场景,包含授课进程中的言语、肢体动作和情形扮演等。《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招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前史教师透过学习与研究,相同能够做到。

“常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学习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此时的学生对前史不感爱好,重要原因在于,前史教师将精彩的前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前史人物笼统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爱好。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叙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前史教师假如能尝试着将前史常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进程透过各种教育方法来完结《新课标》的“三维教育方针”,那么这样的前史教育有必要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8

《百家讲坛弟子规》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纪实性节目,通过各位名家讲述古代文化中的弟子规,让现代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思想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规范有更深刻的认识。观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对于这些古代的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百家讲坛弟子规》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从求学的规矩、待人接物的礼仪,到养身读书的方法等等,无一不是为了培养弟子的品格修养,塑造道德行为。通过学习弟子规,让人们知晓古人对于道德规范的要求,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这些规则。


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古代儿童的教育方式。古人在对待儿童的教育上非常重视日常生活的细节规则。例如,在求学的规矩中,古人提出了“不坐床席不立枕席,不食饭不用盘箸”的要求,这样的规矩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里吃饭时,父母总是强调要坐直、用筷子夹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古人通过这些细节的要求,不仅培养了儿童的礼仪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自控力。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古代文人的读书修养。古代文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把读书当作一种修行的方式。《百家讲坛弟子规》中提到的古代文人读书的方法,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例如,要用心读书,不能浮光掠影,要注重精神修养,而不仅仅是堆砌知识。通过这些方法,古代文人在读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的素养,这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现代人读书往往只注重获取知识,但却忽略了对于自己心灵的陶冶。古代文人通过读书修行,成为了有学识、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和崇尚的。


除此之外,古代儿童的教育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人认为,教育从小做起,通过严谨的训练,塑造孩子的品德。《百家讲坛弟子规》中提到了许多古代儿童教育的例子,例如家长对于孩子要严以律己,二十四孝中的二孝——孝敬兄长和敬爱兄弟。这些规范和教育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念。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缺乏对于家长的敬意,往往忽视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古代儿童教育的例子给我们现代人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爱能力。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我对于古代的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了解古人对于道德规范的看重,并对现代社会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古代的弟子规中所包含的一些规范和教育方式,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以及家庭教育,都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无论是在求学过程中的细节规矩,还是在读书的方法上,都体现出了古人注重个人品质的看重。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品质,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和自省,我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后代,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9

今日,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教师为咱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首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点评秦始皇的,他们点评秦始皇有什么特色。

经过王立群教师的解说,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致的点评,有批判也有必定,但从许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注重。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教师说,皇帝是需求人来束缚,没有束缚的皇朝都很短寿,而皇帝都怕失掉皇权,正是由于这点,大臣们才有时机教育皇帝,所以,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效果的一起,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地,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由于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注重自己的享乐了。并且,一个帝国的消亡本身的原因是最首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善良,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终一切的老百姓都会扔掉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分,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历,成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分都挑选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恶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点评与王立群教师的解说中我理解了:工作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知道都不相同。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0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咱们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教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通过钱文忠教授的分析解说,登时变得深化浅出,十分精彩。其间有一期特别让我获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含糊。”这是《弟子规》里其间的两句。意思是只需说话,必需要重并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比如: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但由于他表面美,并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尽管很有才干,被武则天完备,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慑很大,想想我自己,尽管语速方便,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坏处呢!今后我必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尽力,改正自己的缺陷!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1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1篇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2篇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3篇

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wWW.NNs88.cOm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

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4篇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韩田鹿教授的《百家讲坛》之《大话西游》。它主要讲的是关于孙悟空出世、闹天宫、取经等一切事情,以及他对它们的想法、见解。

我这次看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孙悟空出世。

首先,他出生的石头很特殊,包含了各种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如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节气)等。而除了孕育他的石头神奇外,他也同样很神奇。说他是卵生,因为是从石头里迸出来一个石卵;说他是胎生,因为他是从卵中一下就爬了出来,没有经过孕育。所以他就是卵生加胎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石头上蕴含着九宫八卦,其实就是九窍八孔。而有九个窍,是胎生;有八个孔窍的,是卵生。

人类和石头很有缘。^v^有一首《贺新郎·读史》,在开头提到:“人猿相离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可见石头对我们的重要性。而它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任何动物最重要的差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而动物不会。而石器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工具。现在我们家里也有玉石,有的人甚至有钻石、金刚石等,这些其实都是石头。这说明,孙悟空出世背后其实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真正的本领在后面。他独自到瀑布后去探险,找到了水帘洞。如果当时你在场,你可能会觉得如果我要去,就也可以当王了。但是有一个关于哥伦布的故事。有一天,他为他发现新大陆庆功时,有一个人说:“如果换我,我也可以发现!”但哥伦布什么也没有说,却拿出一个鸡蛋。他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立起来?”每个人都试了试,都不行。他把鸡蛋往桌子上一戳,就立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别人做过的事情,都会成功;但不要小看别人,因为你不是那第一个做的。所以不要因此大肆放言说:“我也能做!”

这个节目使我知道了很多从书中得不到的信息,更加深刻剖析了西游记的内涵,让我重置我对《西游记》的理解,从更深的角度了解了《西游记》更深刻的含义。我热爱这个节目!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5篇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6篇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7篇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异常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终一只羊就好了。最终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我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教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忙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仅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终的羊一样,仅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必须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给予必须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8篇

一、百家讲坛开篇就提到了“开卷有益”,我认为开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百家讲坛中有很多名师的教诲;二是百家讲坛中有很多名言。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好极了,知识是没有固定的轨道的,只是学习的方法不同罢了。但是我认为这两句话是有相通的地方和要害之处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也不是仅仅学习那些我们觉得我们是对的。“学而思则罔,思而罔则殆。”说的是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完善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也说的不仅仅是这句话的道理,还有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我们应当向他那样,只看见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却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如果只看到他有缺点,那就努力改正了。”这句话说的好就应该像一句话一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

二、百家讲坛中也有很多名师的教诲。比如“司马光问:‘为什么司马光问司马光问马光问司马光问你问题?’马光问:‘司马光问司马光问你问司马光是什么?’司马光回答是:“司马光问马光是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多留心一会儿,少留意一会儿,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地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9篇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v^。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10篇

观《百家讲坛之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又是一坛陈年老酒奉献给了广大观众,这坛酒度数略高,因为赵玉平博士结合的是职场,不过还是酒香弥漫,作为学生的我仍然受益匪浅,如坐春风,百家讲坛之向诸葛亮借智慧观后感。 赵老师巧妙运用诸葛亮的素材,生动精彩讲故事,深入浅出说人性,幽默搞笑讲道理,循序渐进道职场,把诸葛亮的大智慧娓娓道来,让我在笑声中学到了职场中的黄金法则,把古代版的工作法则给我们展现地淋漓尽致,把老板与职员的关系分析的入木三分,让我们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精英社会学到了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每每看到大学生毕业的季节,看到那600万待业者一起为自己找老板的时候,自己总有一种担子压在心头,想想自己几年后在茫茫人海中求职的情景,不禁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酸楚,正如赵老师所说:“喝着咖啡吃大蒜还就着一瓶老陈醋,有苦有辣还有点酸”,观后感《百家讲坛之向诸葛亮借智慧观后感》。因此在看到赵老师的讲座时,我情不自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大众偶像,赵老师给我们借的大智慧,正如旱地里的麦苗正逢甘霖,这一“借犹如诸葛先生20xx年前借的东风,不愧赵老师把诸葛亮分析的是清清楚楚,把我们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又一次打包奉献在我们面前,虽然如今的中国大地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先哲的智慧,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赵老师就是伟大的传播者,他为我们麻辣说三国,让我们踏着先哲的智慧足迹,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的义务。 我希望赵玉平老师能够继续向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借智慧,为如今在激烈职场竞争的求职者奉献您的智慧。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中的诸葛?是两个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11篇

本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平“语”近人――^v^^v^用典》系列节目。当我第一眼看到时,就被里面“引经据典”深深吸引到了。

浩瀚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总能穿越历史沧桑带给我们良多启迪,使人们在平淡的思索中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如点睛之笔,点亮心灵那束光。一直以来我就很喜欢经典古籍,喜欢他不加修饰的辞藻,喜欢他深入浅出的道理,喜欢他字字如金。看罢,从习^v^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到古典之美的另一种风情――经世致用。“大浪淘沙始见金”,字字珠玑,留给我们的是哲思和温暖;只言片语,传递给我们的是力量和希冀。

很喜欢一句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亦如水,可载可覆。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应该从这句话中得到些什么。我们初到基层工作,肯定是一切从零开始,如何才能从陌生到熟悉再达到“乐民”和“忧民”的境界呢?我看关键是靠务实,“你的一点一滴都在老百姓的眼里”,有没有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的朴素情感?有没有跟老百姓一块苦干的品格?“路有夷险,履者知之;物有甘苦,尝者识之”,只有在工作生活中用实践付诸躬行,用实干做到“去民之患;如除腹中之疾”才能真正做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

在工作中,我们既要踏实敬业,还要善于学习。“学到老,活到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文化传统,“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书,在日常工作中就多一份气定神闲,少一点浮躁虚华;多一份担当,少一点耍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百家讲坛观后感 第12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

在这档节目的开播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的历史故事,有的故事是历史留名古迹,有的故事是历史留名古迹,有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有的故事还是虚构的历史现场……每一个都很有趣,让看者看了还想看,这是一个不错的收获。

我认为,这档节目播出的每一期节目都会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百家讲坛。今年的主题是“百家讲坛”,而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这个主题在《百家讲坛》上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有很多的观众都来自各地的央视“百家讲坛”。

在这档节目播出的每期节目,主题都是“创造向未来”。比如:“中国梦”,这一主题是“梦之队”,这位主题是“探索”,这一主题是“未来”。

在这档节目播出的每期节目中,我认识了很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有很多的节目。有的节目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故事,有的节目的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有的节目的主题是“梦之队”,这一主题是“探索”,而主题则是“梦之队”。

这档节目是以“百家讲坛”为主,通过“百家讲坛”的方式,邀请了知名的著名学者、专家、制作人士、著名学者、主持人、演员、基金会青年、电视台主持人、教科文组织代表、主持人和采访者,有的是有名的青年演员、有的还有的是有的是有的青年学生、还有的是当今的青年志愿者,有的是现役还是学生、还有的是新闻人士、还有的青年学生、还有学生……每个都很有趣,我认为,这档节目不仅有一个主题,还有一个主题叫“梦之队”。

这档节目播出的每期节目都有着很大的意义,有着不同的主题,其中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由北京大学的教授王力宏先生主持,在节目播出之前他还在采访过很多的老师。王力宏先生曾说过,王力宏先生是一位“历史上的老师”。

我记得在这档节目上看到一篇报道,老师在课堂上问道:“你们在做什么?”有人举手答道:“在老师的教育之中。”老师说“我们在做科学课。”在老师的课上我们听的津津有味,有的说老师在教我们做课题。我认为老师在课上说的课题我们听的很清楚,但是在课上我们还是听的很清楚。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问的话很有意义,我认为老师在课上说的话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老师在课上问的是一个问题,而我们在课堂上说的是一个问题,这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课题。

还有一些老师在课上说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他们都是用了这一个知识点来完成了这台节目,而且还是在课堂上老师在给我们示范。老师在台上看的非常认真。

这个节目我认真的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我认为这一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2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3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讲坛》,今天听的是喻大华教授评说《嘉庆王朝(五)——洪亮吉大案》当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后,地方上发生了一场罕见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后来各级官员向天求雨,大到极致的官员也没有用,无奈皇上只好亲自向天祈雨还是没用。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于是嘉庆想到了洪亮吉,在他亲自含泪写完诏书(相当于自我检讨,嘉庆觉得委屈所以流泪)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这是迷信吗?应该说不是,因为从老百姓到当官的祈雨应该是过了很久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也许本来就是到了该降雨的时候,再者嘉庆本身就有点心虚,如果说他对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自我检讨非常不容易,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直到这场大旱让他把这份内疚显露无遗。

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牵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也会让自己倍受折磨,当自己无法逾越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恐惧,于是就会用一些行为救赎自己。于是人的信仰便产生了,不断的用一些行为来救赎,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了这种种的自我约束,内心没有一种道德的天平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全靠着所谓的法律法规来制约,约称“树无皮则无命,人无脸则无敌”,那么,后果无法想象,而一个人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活着还有意义吗?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4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看完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核心要旨,阐明了崇德、明德、修德的重要性。上至盘古开天地,下至今时今日形,纵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追求贯穿了历史记忆;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横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认同成为了时代遵循。修身乃是立德的第一步,“勤学”“明辨”“笃道”“慎思”是修身的具体方法。

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最近,在克拉玛依大街小巷你常常能看到红绿灯前车让行人的情况,司机不再像以前一样飞驰而过,而是静静的等待行人的通过。这就是克拉玛依司机的”德”。

勤学是基础。学习知识文化,学习处世道理,学习“君子”准则,学习道德模范。学就是为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真正弄懂“德”的含义,并且全心全意认可它,甚至是信仰它,才能确保无悔付出与坚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尚德”与“学德”亦是并行的,所以不仅仅要勤学更要常学,因为内化于心的东西只能慢慢地与之契合,不能妄图一朝一夕就灌输完毕。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背景,对“德”进行了现代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就是必须学习的“大德”,弄清它、学懂它就是打下“尚德”的基础。

明辨是提升。明辨,说到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外表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内在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能有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有明辨能力的体现,也是勤学基础上的实质提升。之所以是提升,是因为明辨实实在在地关乎“德”,明辨既要对“德”进行认识和运用,也要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分析与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就是学来的“德”,也正是自己将要用到的准则。如果过程有失偏颇,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便极有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甚至误入歧途。如此,立德也就成了损德、亏德了。

笃道是实践。“德”的本质还是内在的涵养与品质,是抽象的,也就注定了“德”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德行”。一个人的“德行”又体现在很多地方,大到人生抉择,小到言谈举止。不一定非得到生死存亡才能看出一人之德,从他向来的为人处世、品行操守、志向爱好等等,都可以看出一个人之德。所谓“奉道易,守道难”,认可“德”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却不多,古时称做到的人为“君子”,今时称“模范”。“德不可空谈,道不可坐论”,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进行判定。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表里不一,不仅不能算有德,更是德行有亏的表现。

慎思是升华。慎思在《中庸》里的意思是周密地思索,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对于笃道必须还要进行消化、思考和提升。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思考对“德”的理解可否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思考是事物或者现象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思考这类事件能否举一反三等等。总之,慎思自己或者别人的所言所行,既是加深对德的认识,更是对行的反思。“知行合一”本就是一种“德”的境界,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也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优化的。一个人的“德行”同样是在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升华的。

有德行稳致远,无德寸步难行。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若无“尚德”,民心必将涣散,家国难以前行。只有以“德行”和正能量助推,才能达到“德立家国兴,道行天下平”的境界。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5

2017百家讲坛观后感600

篇一

评论家们说,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存在着一种“收视饥渴”。于是《百家讲坛》就这么应运而生了,紧接着有这么一批以易中天、于丹为首的人物也就活跃在了荧幕上。霎时间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风,叫做“全民送暖”,春天是被春风送来的,但如果像沈阳的春风一样卷着沙尘到处刮刮,也就不是什么好现象了。这《百家讲坛》到底是哪样的风,至今仍众说纷纭。

我读《于丹论语心得》是在模拟考试前后,因为学习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认真细读,只是粗略了解了其大概。那时只觉得它是众多《百家讲坛》中的一本,只因为它不是什么“疑案”,不是什么“之谜”,加之舆论哗然,对之赞赏有佳,才买来读的。只当读故事一般,觉得于丹的“心得”不无道理,之后就渐渐忘了。《于丹论语心得》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是专家,他们语言的精僻,理解的深入,只过不惑之年的于丹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也不科学家能说会道的教师、出口成章的文人。但于丹却可以做到让一本冷了几十年的《论语》重新回到中国书生的视野里,是因为她兼容了这两者,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赏析视角和表现能力,她能够站在现如今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电视上讲《论语》,以最现代的手段传播最古老的经典,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并且逢着这样一个时代。正是有了这多方的融合,才有了《于丹论语心得》今天奇迹般的效应和影响力。

再说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我只看过前两部,第一部说魏,第二部说蜀。易中天吸引人的地方众所周知,就是他特别通俗的个性语言。比如“美女”、“帅哥”随处可闻,他说诸葛亮是刘备民营企业里的ceo,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还开了个公司……易中天话说得不是字正腔圆,长得也只是五官端正,但他的话中却散发着磁性的魅力。这点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易中天用的就是好多老师为了吸引同学们眼球的惯用的伎俩,就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为例,听易中天讲三国和上物理课可能会收获同样的笑声,但效果不同。易中天顶着一个群雄逐鹿的社会和一个人才辈出时代,他的'幽默也带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让历史有了亲和力。

《百家讲坛》称不上学术,它是以普通百姓为听众的一种文化传媒。于丹讲论语是以“现代视角”,易中天讲三国站在“平民立场”,就凭这点他们的讲座搬不进学术殿堂,也使得不少学者哗然惊呼——于丹“将海拔有爱听的是于丹以《论语》引出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在中考阅读中常可以见到的故事成了于丹讲座的主体。这些人听完后会觉得《论语》很有趣,而使他们忘记了《论语》除了有大海的广度外还有它的深度,怎能几个故事了得?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这话虽然不假,但孔子被称为圣人总还是有历史和时代赋予他的大智慧。易中天的“给历史披上了时尚的外衣”、“通过现代视角,以三维结构”的个性语言,让不少并没有真正了解过《三国》的少年忘却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他个人与时代大潮流相悖的思想,占据了少年们思想的主流。妈妈的一位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朋友说,复旦大学的教师们对此反应强烈,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挖掘《百家讲坛》的弊端。他们认为《论语》是在封建统治下诞生的经典,是帝王将相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法宝。也就是说,没有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提,《论语》就不会生效,《论语》就不能被推崇,因为《论语》中透着的“君命不可违”的封建专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行不通了。而于丹权权引用了512则《论语》中的几十则,她忘了告诉我们《论语》中有些东西以“现代视角”来看已退出了舞台。《论语》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的确是好的,然而在崇尚民主与科学的今天再将《论语》奉为至尊,显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

我认为《百家讲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市场运营模式,而且学术的味道也逐渐淡了,正在向商业炒作的方向发展。但民众对于《百家讲坛》的火热推崇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中国的民众正处在一个文化的沙漠,五颜六色的电视节目后面是一片文化的荒芜。于丹如果真的作为一个国学家,她就应该知道孔子也曾说过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也就是“过犹不及”,这样她就不会时隔不久再次登上讲台以同样的方式去讲《庄子》了。

篇二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篇三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